今天是

首页 > 寻找中卫最美家风 > 家规家训 正文

传廉洁家训 扬浩然国风

稿件来源:中卫市纪委 发布时间: 2018-04-23 14:53:00
分享至:
2018-04-23 14:53:00

  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中,家庭是人生的第一课堂,作为社会的细胞,家庭是国家发展、民族进步、社会和谐的基点,一个家庭的“知礼节”,关系到整个国家的“远流长”。所谓“国有国法,家有家规”,“没有规矩,不成方圆”,传统的中国家庭历来重视家风建设。 

  纵观历史,凡青史留名者,无不出自诗书礼仪之家,凡子孙忠孝者,无不以仁义廉耻为训。比如宋代的包拯,这个中国百姓心中铁面无私、惩恶除奸的包青天,曾经慷慨直言:“廉者,民之表也;贪者,民之贼也。”清廉的人是百姓的表率,而贪赃枉法的人应被视为民贼。包拯如此嫉恶如仇,对子孙更是严加管教,他定下的家训是:“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滥者,不得放归本家;亡殁之后,不得葬于大茔之中”,意思是说,子孙做官如果犯有贪赃枉法之事,生,不得归包家,死,不得入祖坟。寥寥数语,却凌厉而不容僭越,使其子孙不敢有半点非分之想。包拯的儿子包绶在去世时,人们打开他随身的箱子,里面除了诰命、书籍、著述和文具之外,别无他物;包拯的孙子包永年居官清廉,被时人称赞有包公之遗风。可见,好的家风如同无声的教诲,助人立德、教人成才。 

  古人云:“修身、齐家、治国、平天下”,有志之士皆有“治国平天下”的远大理想,但古人把“修身齐家”放在“治国”之前,则体现了“一屋不扫,难以扫天下”的智慧。从个人到国家,家庭是最重要的精神纽带,“孟母三迁”,成就了孟子圣德贤明,孔子庭训,绵延了儒风万代不衰,岳母刺字,激励着岳飞精忠报国。父母的谆谆教诲,是这些英雄豪杰“兼济天下”的内在动力,家人的殷切期盼,孕育了他们“天下兴亡、匹夫有责”的爱国情怀,先辈的气质品格,则铸就他们成为国效力的栋梁之才。  

  家风正,则家道兴盛,社会进步;家风不正,难免殃及子孙、贻害社会。从大量违纪违法案件看,家风崩坏是一些领导干部走上违法犯罪的重要原因,他们有的纵容家属收钱敛财,有的利用父母影响经商谋利,有的甚至“一人为官,全家贪腐”,像落马高官苏荣、周永康之流,皆是“受贿夫妻档”、“贪腐父子兵”,把公权变成“私人订制”,最后,葬送的是家庭幸福,断绝的儿女前途,败坏的是社会风气,损害的是国家和人民的利益 

  家风连着作风,家事连着国事,家与国原本就一脉相连、休戚与共!对于当下我们,每个人都承担着家庭与社会的双重角色,修身养德,廉洁齐家,不是小事,更不是私事。鲁迅曾讲:惟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,惟有他发扬起来,中国才能进步,而这民魂便需要千千万万中国家庭的家魂做支撑,只有凝聚小家之风才能成就大国风范。在加快改革步伐、努力实现“中国梦”的今天,传承廉洁家风家训,弘扬中华传统美德,是我们每个人不可推卸的责任。就让我们从自身做起,做“廉洁家风”的创建者、实践者和推动者,让每一个家庭的清风正气,汇成我华夏民族的浩然国风! 

【编辑】:何婷
【来源】:中卫市纪委
>>><<<